国企投资乱象:警惕盲目投资,聚焦主业,防控风险
元描述: 2023年国企审计报告揭示了国企投资中存在的盲目投资、经营管理不力等问题,导致国有资产损失或损失风险。本文将深入分析国企投资乱象,探讨如何避免盲目跟风,聚焦主业,防控风险,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国企改革,鼓励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高经营效率。然而,近年来多地审计报告显示,部分国企在投资过程中依然存在盲目投资、经营管理不力等问题,导致国有资产损失或损失风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分析国企投资乱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防控风险的建议,以期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投资乱象:盲目跟风,损失惨重
2023年,多个省份陆续发布了2023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中一些省份的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情况显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偏离主责主业、会计信息不实、经营业务不合规等共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与盲目投资息息相关。
案例一:山东省
山东省重点审计的20户省属国有企业和8户省属骨干金融企业中,因投资论证不充分、经营管理不力等原因,17户企业的37个股权投资项目经营亏损严重,有的已停产停业,存在损失风险,涉及投资额等278.76亿元。
案例二:云南省
云南省重点审计的18户省属国有企业中,14户企业偏离主责主业或无视风险盲目投资,造成11.31亿元投资损失,部分投资和借款面临损失风险。
案例三:浙江省
浙江省聚焦国有资产增值增效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对5家企业、2家银行,以及5个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相关审计中,重点关注了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其中,3家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因尽调不充分、决策不当,导致发生投资损失风险。
案例四:湖南省
湖南省对6家省国资委监管企业、5家省文资委监管企业开展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聚焦主业不够,通过融资性贸易、联营挂靠等方式人为做大收入规模和盲目投资造成损失等。其中,7家企业未有序退出不具备发展优势的非主业,6家企业在未经可行性研究、未经尽职调查等情况下,盲目投资造成损失1.83亿元、损失风险3.10亿元。
这些案例充分说明,国企盲目投资现象仍然存在,且给国有资产造成巨大损失。
盲目投资背后的原因
1. 战略规划缺失: 一些国企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没有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投资领域,导致投资决策缺乏方向性,容易受到市场短期波动影响,最终陷入盲目跟风和随意投资的泥潭。
2. 投资决策机制不健全: 部分国企的投资决策机制不完善,项目论证和风险评估不够深入,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保障。同时,缺乏对投资效果的有效监管和问责机制,导致盲目投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3. 市场化机制不足: 一些国企对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认识不足,缺乏竞争机制,在投资决策中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投资失误。
4. 监管机制不完善: 监管部门对国企投资行为的监管力度不足,一些违规投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加剧了盲目投资现象。
5. 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 一些国企的绩效考核体系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导致企业管理层片面追求投资规模和进度,忽略投资质量和风险控制,最终导致盲目投资。
避免盲目投资,聚焦主业,防控风险
1. 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 国有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投资领域,避免盲目跟风和随意投资。
2. 建立健全投资决策机制: 应加强项目论证和风险评估,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投资效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盲目投资行为进行问责和处罚,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3. 引入市场化机制: 通过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使国有企业在投资决策中更加注重市场规律和经济效益,减少盲目投资行为。
4. 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国企投资行为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投资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应将投资质量和风险控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引导企业管理层更加注重长期发展,减少盲目投资行为。
聚焦主业,做强做专,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家强调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做强做专,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主业,有利于国企集中资源和技术优势,在特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1. 明确主责主业: 国企要明确自身的主责主业,并根据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制定清晰的业务发展方向。
2. 优化资本布局: 应将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和具备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力度。
3. 打造产业集群: 应抓住机遇,抓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4. 提升经营效率: 应优化经营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5. 加强科技创新: 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梳理研判金融业务风险,防控金融风险
除了投资方面,国企的金融业务也存在一些风险。
1. 审批不严: 部分金融机构存在审批不严,向编造虚假材料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导致贷款风险增加。
2. 未经评估发放股权质押贷款: 部分金融机构未经评估发放股权质押贷款,存在风险隐患。
3. 未按规定对已核销呆账进行追索清收: 部分金融机构未按规定对已核销呆账进行追索清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 风险分类不准确: 部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导致风险控制不到位。
5. 偿债风险增加: 部分金融企业利息保障倍数持续下降,长期偿债能力有所减弱,存在偿债风险。
6. 政策性担保业务代偿风险增加: 部分金融企业政策性担保业务代偿风险逐年增加,已累计代偿6.26亿元。
为了确保中央企业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中央企业集团应对其金融子企业承担监督主体责任。中央企业集团还应加强对金融子企业重大事项的把关,确保其业务发展与整体战略保持一致,并符合监管要求。
常见问题解答 (FAQ)
Q1: 国企投资乱象的根源是什么?
A1: 国企投资乱象的根源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投资决策机制不健全、市场化机制不足、监管机制不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等。
Q2: 如何避免国企盲目投资?
A2: 避免国企盲目投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建立健全投资决策机制、引入市场化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等措施。
Q3: 国企聚焦主业有哪些重要意义?
A3: 国企聚焦主业能够集中资源和技术优势,在特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并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Q4: 如何防控国企金融业务风险?
A4: 应全面梳理研判金融业务风险,彻底摸清风险底数,加大重点领域排查治理力度,督促企业对巡视发现问题逐项整改到位,以有力举措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
Q5: 国企投资乱象对社会有何影响?
A5: 国企投资乱象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影响国有企业经营效益,降低企业竞争力,最终损害国家利益。
Q6: 如何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A6: 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主业、做强做专,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经营效率,防控风险,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结论
国企投资乱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国有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防控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投资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监督,共同营造良好的国企发展环境。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国企能够克服投资乱象,实现健康稳定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