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制造强国之路

元描述: 本文深入分析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建设,解读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关于制造业合理比重、产业链安全、数字经济融合、专精特新企业等关键议题的观点,并提供独家见解和专家分析。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制造实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其中特别强调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作为立国之本,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这些都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议题。

本文将深入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关于这些议题的最新观点,并结合业内专家分析,探讨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线图和关键举措。

新型工业化:筑牢大国根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型工业化,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战略之一。它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石。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指出,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是基于我国制造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等多重因素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的内在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呢?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1.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箱,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先进标准供给,促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

  2.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领域,着重加强创新政策供给,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3.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推动完善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制定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计划,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重点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方向,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6G、原子级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支持孵化与加速政策体系,发展壮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数字经济融合:拓展产业新空间,赋能新型工业化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也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1.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在“点”上打造企业标杆,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完成数字化改造;在“线”上推进链式改造,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链,制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在“面”上建设数字园区、智慧集群,力争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

  2.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推广智能化软件应用,促进家电、手机等消费终端向强智能升级。

  3.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聚焦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更大力度补短板、锻长板、树新板,培育造就一批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4. 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IPv6等规模部署和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做大做强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优化开源发展环境。

产业链安全: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 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体制机制: 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促进创新产品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

  2.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抓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构建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优化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指导国家高新区实施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

  3. 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上下游企业协同监测和应对能力。围绕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和产品保供,着力建设安全可控的原材料产业链。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4. 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 完善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鼓励转出地与承接地建立产值、收益等指标分享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办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专精特新:激发涌现更多中小企业力量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

  1. 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发挥“小巨人”企业引领作用,协同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强链补链,分级分类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2. 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力争到2027年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大力发展“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敢转、会转、转得好。

  3. 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扎实建设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同时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完善与企业的常态化交流机制。

  4. 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专精特新。优化金融精准支持机制,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好专精特新专板。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机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各类人才。

常见问题解答

Q1: 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有什么区别?

A: 新型工业化强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数字化转型为方向,以产业链安全为保障,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更注重绿色、智能、融合、安全和效率。

Q2: 如何理解制造业合理比重?

A: 制造业合理比重不是简单的追求高比例,而是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来实现。

Q3: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是什么?

A: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关键在于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升效率和效益,最终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Q4: 专精特新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A: 专精特新企业是产业链的“隐形冠军”,是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Q5: 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A: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强科技创新,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完善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

Q6: 如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A: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要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健全要素保障制度,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结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协同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